试述语言的类型。(论述题)
1、从语言的“历时”角度划分,谱系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日耳曼语族包括英语、荷兰语、卢森堡语、佛莱芒语、德语、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等。
2、形态分类主要分为两种:形态语(综合性语言)和孤立语(分析性语言)——汉语。
(1)形态语(综合语):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主要有屈折语(词的形态变化丰富,如德语、俄语)、黏着语(词的形态变化为前后词缀,如维吾尔语、日语)。
(2)孤立语(分析语)——汉语:孤立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各种结构意义主要由词序和虚词等手段来体现。
试述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论述题)
(1)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声音称为“能指”;把语言符号中由特定声音表示的意义称为”所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也就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称为“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二者不可分割;
(2)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联具有任意性,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但任意性只是就单纯的初始符号而言的,复合符号则是由单纯的初始符号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所以原则上又是有理据的;
(3)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联具有强制性,任何人不得随意概念其之间的特定关联,否则语言就丧失了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
试述语言学的学科分类和研究取向。(论述题)
1、应用语言学:(1)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包括面向人的和面向机器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如语言信息处理研究。(3)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仅指语言教学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言信息处理,为语言学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
2、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交际功能、思维功能、记录功能。语言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
3、着眼于语言的思维功能研究的语言外围研究学科是心理语言学。
4、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也叫"一般语言学"。
试述语言符号的“不变”和“可变”。(论述题)
(1)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在同一社会和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具有强制性,符号的音和义都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对符号的使用是不自由的、不能任意改变已经约定的符号)。例如,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去改变社会公众已经认可的某个词语的读音,否则就会造成混乱,影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2)语言符号不是一成不变的,符号的音和义会随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缓慢的,而一般不可能是突然的,否则也会影响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例如,从中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经历了一千多年。
试述语音的物理属性。(论述题)
1、音高: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音波的频率。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高就越高。汉语普通话语音中的声调指的便是音高。
2、音强: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音波的振幅。振幅的大小同发音时用力的大小有关。
3、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持续时间的长短。
4、音质(音色):声音的本质和特色,一种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或特征,是语音“物理四要素”中最重要的特征。语音学中对音质成分进行描写和分类的基本概念是元音和辅音。语音中的元音都是乐音,而辅音则大多为噪音,这是根据音质而得出的。
试述语音的生理属性。(论述题)
1、语音是从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发音器官包括三大块:肺、声带、声腔。肺是语音的动力源。声带是发音体,由喉腔、咽腔、鼻腔和口腔(嘴唇、舌头、软腭、小舌、下颚、牙齿、齿龈、硬腭等)组成。
2、按照发声器官能否活动,可以将之分为“主动发音器官”和“被动发音器官”。主动发音器官包括嘴唇、舌头、软腭、小舌、下颚等,被动发音器官包括牙齿、齿龈、硬腭等。
3、产生不同音质的因素:(1)发音体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4、声音经过声腔使之放大并形成不同音质的语音。由此得知造成元音音质差别的因素主要是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韵律节奏包括?(论述)
1、停延:停延是说话时语流中的停顿和延续。停延有三种形式:一是气息停顿:用标点符号隔开;二是语法停顿:通过停顿区别一个句子句法结构的不同构造层次和语法关系;三是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意义,或者加强某种感情,有意识地加强语法停顿或改变停顿位置。
2、轻重:说话时语流中彼此相连的各个音节的轻重并不是完全相等的,有的听上去重一些,有的听上去轻一些,这就是语音中的轻重现象。
3、升降:可以分为高调和低调两种。低调是全句音节的高度呈降低趋势的调子,在句尾表现最为明显。低调一般用于已经说完的句子,常用来表示陈述、祈使、感叹等语气。高调是全句各个音节的高度呈现升高趋势的调子,在句尾表现最为明显。高调常用来表达疑问句、惊讶等语气。
试述语汇的特点。(论述题)
1、任意性和理据性:任意性是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理据性是指语言中有相当多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语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词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词汇不断丰富的手段。
2、普遍性和民族性:普遍性指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语言中就一定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民族性指各民族语言的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
3、活跃性和稳定性:活跃性是指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旧词语逐渐消失,新词语不断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说,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要素中最易变和最活跃的。稳定性是指词汇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有极强的稳定性。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也是统一的。
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目的,可以从“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三个方面建立语法规则。举例说明三个方面语法规则的两个部分之间的区别。(论述题)
(1)“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是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材料来区分的。历时语法指从语法发展变化的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共时语法指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时间过程的某一点上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2)“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是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用处来区分的。教学语法研究的的结果面对的是人,即建立一套用词造句的语法规则体系用来进行语法教学。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也称作计算机语法,研究结果面对的是机器,即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用于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即建立一天骚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用于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3)“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则是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理论意义来区分的。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个别语法指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既包括某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和差异。
试述词法范畴的类别。(论述题)
主要有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大类。体词属性范畴是指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谓词性范畴是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体词属性范畴包括“性”、“数”(是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格”(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有定和无定”(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谓词属性范畴包括有时(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时间和说话时间的关系的一组特征)、体(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状况的一组特征)、态(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和人称(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
试述汉语中三种比较重要的特殊词组。(论述题)
一种是“介词词组”。汉语常常要用介词来引导表处所、时间、工具、方式、对象等的名词来充当状语,如“在墙上(写字)”引出处所,“用毛笔(写字)”引出工具等,这些就是介词词组。
再一种是“数量词组”。汉语数词后面必须有量词,如“一个人、三本书”中的“个、本”,而且很多“数词+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常常可单独使用,作用差不多就相当于名词。
最后一种是“的“字词组”。即“X+的”构成的词组,“X”既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实词,也可以是各种词组。“的”字词组也都可以独立使用,并转指某类人或某种事物。这也是汉语中一种作用相当于名词的词组。
从语法的角度举例说明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论述题)
(1)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词的组合关系是指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词的组合关系一般为句法功能或句段关系,组合关系是一种线性序列。词的组合关系形成词组。
(2)在语法组合的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各个词处在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它们自然地聚合成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又称为联想关系。从语法的角度看,词的聚合形成词类,其成员往往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
试述词法手段有哪些。(论述题)
1、词形变化: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1)附加: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2)屈折: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汉语无)(3)异根: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4)零形式: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
2、词的轻重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意义的形式。
3、词的重叠:词的重叠是通过词中的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复数或“逐个”的意思。(2)表短时和尝试的意思。(3)表程度增加的意思。如“雪白雪白”等。
试述语义的性质。(论述题)
1、概括性:词语的意义统称“词义”是一定的语言社会对一定的对象的概括反映。
2、模糊性:(1)语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2)语义的模糊性不是词义的含糊,它出现在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其本质是边界不明。(3)词义的模糊性也会导致句子的模糊性,因为词组的句子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因而由语义模糊的词语构成的词组和句子也会有意义的模糊性。
3、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等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认识、概括和分类也会有所差异,因而语言也会有所不同,运用语言所表达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
从下面例子分析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的不同。如:吃水果、吃食堂、吃火锅、吃利息。(分析题)
(1)语法关系意义是指语法结构体现的意义,由语法结构赋予,比如上面“吃水果”“吃食堂”“吃火锅”“吃利息”都是动词+名词构成的动宾结构,其语法意义是“动作和支配”。
(2)语义关系意义是指语义结构带来的意义,由语义结构赋予,比如“吃水果”是“动作+受事”,“吃食堂”是“动作+处所”,“吃火锅”是“动作+工具”,“吃利息”是“动作+凭借”。
试说明礼貌原则的具体内容。(论述题)
礼貌原则是指出于相互尊重的需要,交谈双方在言语交际中应该遵守的语用规则。具体内容包括三条准则:
一是得体和慷慨,要求会话中尽量避免有损于他人和有利于自己的表达;
二是赞誉和谦逊,要求在会话中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赞誉对方;
三是一致和同情,要求在会话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与对方出现分歧和对立,增加相互的一致性和共同点。
什么是合作原则?简要说明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论述题)
合作原则指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
主要包括:
1、质量准则: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和无根据的话。如:新闻发言人。
2、数量准则:提供的信息要适量,不多也不少。如:回答别人问路。
3、相关准则:要说跟话题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如:法庭辩论。
4、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简洁有条理且无歧义。如:领导讲话。
分析下面这个对话中违反会话准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分析题)
甲:我们下午去逛街吧?乙:晚上我得参加英语考试。
乙没有直接回答甲的问题,看似违反了相关准则。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下午没有时间”以及“我不能去逛街”。
举例说明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的区别。(论述题)
(1)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字符,例如汉字的“人”就是一个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单纯字符,它跟任何语言单位都没有联系;
(2)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依据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如汉字的“位”是由单纯字符“人”和“立”组合而成的,所以是复合字符;
(3)复合字符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如“符”是由单纯字符“竹”和复合字符“付”组合而成的。
说明文字类型的分类标准,指出汉字所属的类型。(论述题)
(1)文字的类型可以根据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标准来分类:
①根据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
②根据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
(从文字的字符和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音素(音位)文字、音节文字、语素文字、词语文字等。)
(2)汉字的类型:
①根据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古代汉字是一种词语文字,现代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
②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
举例说明语言的发展演变有哪些主要特点。(论述题)
1、渐变性
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是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稳固和发展都是由社会交际工具这一语言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这两个互相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另一方面变得不能过于加剧。
2、不平衡性
(1)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区域之间,语言的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不是一致的。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各不相同,其中联系最为直接的是语汇,其次是语音。
(2)不平衡性还体现在统一语言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地域的不一致。
举例说明语言接触会造成哪些结果。(论述题)
(1)语言接触会造成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的是词语借用。
借词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例如,汉语中的“吉普”“沙发”就是从英语借入的借词。语音方面的借用包括音位和音位组合形式的借用。语法方面的借用包括词缀、虚词、语法规则的借用。
(2)语言接触会造成双语现象,双语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
例如,我国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中都有一部分成员除了讲本民族的语言之外,还会讲汉语。
(3)语言接触会造成语言转用。语言转用指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改用另一民族的语言。例如,我国回族的先民放弃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而改用双语。
(4)语言接触社会造成语言混合。语言混合指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混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语言混合的形式有“洋泾兵语”和“克里奥耳语”。
语言成分的借用有哪些现象,其中最常见的,最突出的一种现象是哪一项?(论述题)
(1)语言成分的借用包括:词语的借用、语音成分的借用和语法规则的借用。
(2)语言成分的借用中最常见的、最突出的就是词语的借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在“借词”,也叫做“外来词”。
(3)狭义或典型的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话,但在语音、语法上一般都要顺应借入语言的结构规则。如果在翻译外语词并形成借词时,遇到了借入语言所没有的音,就要用借入语言里相近的音去代替。
为什么说意译词不是借词?(论述题)
狭义或典型的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处语的词。比如汉语中的“吉普、沙发、尼龙”等就是从英语借入的借词。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并把外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比如汉语把英语的“telephone”称做“德律风”是典型的借词,而叫做“电话机”就是意译词。所以说意译词不是借词。
试论述思维和语言的联系。(论述题)
(1)虽然思维要用语言来体现,但二者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言的内容是意义,语言的形式是语音和词、词组、句子等。
(2)即使说思维要借助语言来进行,二者也不一一对应。如虚词就不表达概念;疑问句和祈使句就不表达判断。一个词或句子可以对应多个概念或判断,多个词或句子也可以对应一个概念或判断。
(3)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则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所以相同的概念、判断等,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很难做到丝毫不差。
说明什么是儿童语言获得的“模仿说”和“强化说”。(论述题)
模仿说:以行为主义理论为背景,认为儿童是通过对大人语言的模仿来掌握语言。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怀特赫斯特提出)。
强化说:认为儿童除了模仿更需要通过不断受到外界的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惯。强化说来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等人提出的刺激反应理论。
试述“语言获得”的过程。(论述题)
1、非自控阶段:非自控阶段是指婴儿出生后的前6个月。婴儿出生到1岁左右属于“语言前阶段”,或叫“语言准备阶段”,
2、咿呀学语阶段:咿呀学语阶段是指孩子6个月到1岁左右,属于儿童的语言前阶段。
3、单词句阶段:单词句阶段是指儿童1岁到1岁半左右。最初的语言阶段叫做单词阶段,从单词句阶段开始,儿童就进入了真正的“语言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实际上就已产生了最早的语言能力,即通过词语来表示意义。这时的儿童语言就叫做“综合句语言”或“以词带句语言”。
4、双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是指开始于儿童1岁半到2岁多期间。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将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说话,标志着儿童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
5、简单句阶段:简单句阶段是指从儿童2岁到2岁半以后开始进入多个实词相互连接。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掌握语法系统。
6、复杂句阶段:复杂句阶段是指5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能够正确使用虚词和形态变化,于是就进入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即虚词与实词相连接的阶段。
请解释一下语言迁移。(论述题)
(1)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
(2)语言迁移既包括在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语用等语言本身方面的影响,也包括在语言之外的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3)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是一致的,那么语言迁移会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有积极的影响,这叫“正迁移”;
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那么语言迁移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就叫“负迁移”。
试述语言文字如何保存古代文化的遗迹。(论述题)
1、从汉字可以看出古代生产方式的沿革。甲骨文中的许多字形都表现了商代的狩猎活动。比如“逐”的字形像一头野猪在前面奔跑,一个人在后面追赶。
2、《论语•颜渊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可见“政”来自于“正”,二者同源。在古人心目中,“搞政治”或“政治家”的特点就在于“己身正”,也就是领导者只有靠榜样的力量和道德的感召,才能让百姓信服,才能治理好国家。
3、俗谚有“一女不吃两家茶”之说,这是因为女子吃茶有定亲之义。
4、曾发生战乱后被抚平,例如叫“绥远、定远”之类名字的地方。
5、汉族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姓氏,“姓”字由“女”和“生”组成,《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这就说明“姓”产生于上古时代的母系社会。比如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可见母系社会人们都以母亲的姓为姓。
为什么说语言文字保存古代文化的遗迹。(论述题)
1、在民间风俗画中常常画“鱼”,再加上莲花,就取“连年有余”的意思。
2、吉祥话从反面说也就是“词语避讳”,不说不尊敬或不吉利的词语。汉族人在古代就很讲究人名的避讳,皇帝的名字里面所用的字(包括同音字)禁止在一切场合使用。
秦始皇名“政”,所以秦代的正月叫“端月”。吉祥话从正面说一般就是靠“词语谐音“来”讨口彩,例如:“福”字倒贴,称“福倒(到)了”。
3、“爱人”是对自己另一半的称呼,是一种旁称。
4、称谓语实际上一种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因此必然要随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而且称谓语的变化也最能体现文化背景和时代色彩。比如:夫妻中女方的称谓,古代有所谓“娘子”、“贤妻”的面称,也有“内人”等旁称,甚至不同方言中还有“贱内”、“屋里人”、“糟糠”、“堂客”等故意贬低妇女地位的称谓,这种称谓为“贬称”。
5、汉语中“罗汉、菩萨、塔、阎罗”等词的出现,是因为佛教的传入。
6、随着汉代开辟了西域交通,汉语从西域诸国借入“葡萄、石榴、菠萝、狮子”等一批词。元代时从蒙古语借入“站、胡同、蘑菇”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