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语言和文字的区别。(简答题)
语言和文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文字是语言的语音符号的一种转换形式。任何语言都是先有语音,才有文字。
简述语言符号的“约定”和“任意”。(简答题)
1、“约定”是指人为的某些规定或共同认可的某些习惯。约定性决定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语言符号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个人是无法随意改变的。
2、语言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它们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是任意的。任意性决定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
简述语言符号的“线性”和“离散”。(简答题)
1.所谓“线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结构必须是按照时间顺序成一条线的样子排列,即语言符号是一个接一个出现的,可以分解成原来的一个一个的符号。
2.所谓“离散性”,是指语言符号可以分解还原成原来的一个一个的符号。
3.语言符号的“线性”特性使得语言符号有可能排列组合成大小不等的单位;语言符号的“离散性”特性又使得语言符号有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离散性是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关键区别。
简述“层次”和“层级”。(简答题)
层次是指整个语言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如果把一个小单位内部成分的排列组合叫做“层次”,那各个小单位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层级”。如:“我爸爸爱看电视”是按((我+爸爸)+(爱+(看+电视)))这样的方式组合的。
举例说明音位和音素的区别。(简答题)
(1)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音质不同便是不同的音素;音位是从辨义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几个音即使音质不同,但如果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
(2)音素是具体的发音,音位则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抽象音类。
(3)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而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却可能具有相同的音素。
简述语音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简答题)
1、语音作为语言的载体,跟语言的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语言本身也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即语音的单位。分别为:音流、音段、节拍群、轻重音、音节、音素、元音和辅音。
2、音节是说话时可自然分解和听话时可自然感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
简述语音的记录方式有哪些。(简答题)
1、直音法:直音法包括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及相关的纽四声法等。譬况就是对被注字的读音音的方法打比方,读若是说被注字的读音像另一个字,严格的直音法则是用同音字来给汉字注音。
2、国际音标:标写语音的书面符号叫做音标。国际音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一种记录、分析各种语言的语音的标注符号。
简述归纳音位的原则。(简答题)
1、对立原则:如果两个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且可以区别语义,那么这两个因素之间具有“对立关系”。
2、互补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如汉语普通话[a][ɑ][A]归并为一个音位/a/。
3、语音近似原则:语音近似原则是指既互补分布,发音特点又相似的音素可以合并为一个音位。
简述辅音的分类。(简答题)
(1)按发音部位划分辅音
①双唇音②唇齿音③舌尖前音④舌尖中音⑤舌尖后音⑥舌面前音⑦舌面后音
(2)按发音方法划分辅音
①按成阻和除阻的方式划分辅音: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半元音。
②按成阻和除阻的方式划分辅音:清音、浊音。
③根据发音时气流的状况划分辅音:送气音、不送气音。
调值和调类(简答题)
调值: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变化的形式,即声调的实际读法。
调类:指的是声调的类别,通过归纳全部的调值而得出。普通话里有四种基本的
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根据古汉语“平、上、去、入”的名称沿用下来的。
调类的是数量是根据调值来划分的,但是调类的名称却不是由调值来决定的。汉语方言中,调值相同,并不意味着调类相同;调类相同,调值也可能不相同。
汉语方言的调类以4—6居多,少于4个或多至8、9个的较少。
简述复韵母的结构。(简答题)
韵头(只有iuü三个高元音可以充当)、韵腹(是韵母的主干,十个单元音都可以做韵腹)、韵尾(复韵母中只限于韵腹后面的iu(o),在鼻韵母中由鼻辅音nng充当)
简述元辅音分析法和和声韵调分析法的区别。(简答题)
(1)元辅音分析法可以用于任何语言的音节分析。
(2)声韵调分析法只能用于汉语音节的分析,更能够反映其结构特点。
简述“语”的构造特点。(简答题)
1、结构的固定性:“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不能像普通词组那样随意改动。一般不能颠倒原有成分;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一般不能替换原有成分。
2、意义的整体性:“语”在意义上还有整体性,不是构词本身的意义简单相加,必须明确:“语”有其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语”有其文献典故与历史事件。
3、自身的特殊性:每种“语”的结构都各自有一些区别于一般词组的特殊形式。例如:汉语的惯用语通常是三字格,成语是四字格。
简述汉语普通话音节和英语音节在音节类型上的异同。(简答题)
(1)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中都有开音节,如汉语的,英语的[snau]。
(2)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中都有闭音节,如汉语的,英语的[trΛk]。
(3)汉语普通话和英语的音节中都可以有复元音,如汉语音节[trΛk]中的[au],英语音节[faiv]中的[ai]。
(4)英语音节中可以有复辅音,如[trΛk]中的[tr],[snau]中的[sn],汉语普通话音节没有复辅音。
(5)汉语普通话音节有区别意义的声调,如(高)和(告),英语音节没有声调。
简述单纯词与单音节词、合成词与多音节词之间的关系。(简答题)
根据词的音节数量,词可以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根据一个词中包含的构词语素的数量,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构成。不同的语言中词的音节数量与词内构词语素数量的关系不同。单纯词与单音节词,合成词与多音节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多数情况下,单音节词基本上都是单纯词;但单纯词不仅包括单音节词,也包括多音节词。
简述合成词的构词方式。(简答题)
1、复合构词(复合词):就是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并列式、偏正式、陈述式(主谓式)、支配式(动宾式)四种。汉语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充式的复合词。
2、附加构词(派生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有前缀式、后缀式、中缀式。“派生词”是指由“附加构词”的构词方法构成的词。
3、重叠构词(重叠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有名词性重叠词、副词性重叠词、多重重叠词。
简述“简缩词语”的类型。(简答题)
“简缩词语”看起来像词,但减缩前却一定是比较长的专有名词或一般的词组。
1、分段简缩:即把全称分段,每段提取一个成分。2、截段简缩:即截取全称的最有区别性特征的成分3、综合简缩:即既采取截段简缩,又采取分段简缩。4、省同存异:省略相同的成分,保留不同的成分。5、标数概括:用数字概括相同的成分,省略不同的成分。
简述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关系。(简答题)
组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聚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说每个语法成分都处在既可以跟别的成分替换(聚合),也可以跟别的成分连接(组合)的关系之中。另一方面,聚合关系是潜在的,组合规则是现实的。
简单词组(简答题)
只要是词与词的组合,由词充当其直接成分,即两个词合乎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简单词组。简单词组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词组(主谓、动宾、偏正(定中词组和状中词组)、动补、联合词组)和特殊词组(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
词类是什么?词类划分的标准有哪些?(简答题)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划分词类的标准:
1.形态标准:根据词形变化确定词类,这就是形态标准。
2.意义标准:根据词的意义确定词类,这就是意义标准。
3.分布标准:根据词的聚合位置确定词类,这就是分布标准。
简述句子的句型类。(简答题)
1、完全主谓句: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汉语中完全主谓句又分为动词性主谓句、形容词主谓句、名词性主谓句和主谓谓语句。
2、不完全主谓句:省略句,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或要依赖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
3、非主谓句:不具有主谓结构但一般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或不需要依赖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就能完整表达意思的句子。
简述句子的语汇意义。(简答题)
词是句子的基本构成部分,句子中词的意义也就成为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子的语汇意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句子中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二是句子中词语搭配所产生的意义。
比较“行为”和“行径”两个词语词义的异同。(简答题)
(1)共同点:这两个词语理性意义相同,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不同点:感情色彩不同。“行为”可以指好的活动,也可以指坏的活动,是中性词;“行径”只用来指坏的活动,是贬义词。
“盘子里的菜他们都吃了”有歧义,造成歧义的原因是什么?(简答题)
该句的歧义主要是由于其中副词“都”的语义指向不同,当指向“盘子里的菜”时,意思是“盘子里的菜都被吃了”;指向“他们”时,意思是“他们全都吃过盘子里的菜了”。
简述单义词和多义词的区别。(简答题)
1、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叫多义词。
2、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其他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来的派生义,也叫引申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生”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指一种哺乳动物,它的本义和基本义一致;“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基本义却是兵士,它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不一致的。
导致“鸡不吃了”产生歧义的原因是什么?(简答题)
“鸡不吃了”有歧义。这是因为鸡在这里可以充当不同的语义角色,它可能是施事,可以变换为“鸡不吃东西了”;鸡也可能是受事,可以变换为“我们不吃鸡了”。
以下面几个组合为例,说明消除歧义的常用方法。(简答题)
烤红薯我想起来了鸡不吃了
(1)利用特定的语言环境是消除歧义的最主要的方法。例如:“烤红薯”可以通过添加上下文消除歧义,“他在烤红萼”、“他在吃烤红薯”就没有岐义;
(2)采用停顿、轻重音等语音手段也可以消除歧义。例如:“我想起来了”可以通过“起来”的轻读和重读区别意义;
(3)采用替换、添加和变换等语法手段也可以消除歧义。如“鸡不吃了”可以变换为“鸡不食了”和“我们不吃鸡了”等格式区别意义。
简述语境的类型。(简答题)
1、言内语境:与话语内部的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
2、言外语境:与话语外部的非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指与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境和社会情境,与交际主体相关的人际环境和与话题相关的知识背景等。
简述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是什么?(简答题)
(1)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与句子类型和词语的选择关系较为密切,如“感谢您的帮助”直接实施感谢行为。
(2)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的意图不是由话语的字面意义直接表示出来的言语行为,其往往是用一种句子类型来表达另一种意图的言语行为,如“能把门关上吗?”用疑问句表示请求。
简述文字和书面语的关系。(简答题)
文字与书面语也有密切关系,书面语是用文字符号记录的语言形式,只是一种符号或者说是一种工具,但文字并不等同于书面语。
举例说明语言特点对文字特点的影响。(简答题)
(1)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有一定影响,特别是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单位作为字符代表的对象,与语言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2)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的影响不能绝对化,因为同一类型的语言采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以及同一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的实例并不少见。
简单描述意符、声符、记号和笔画。(简答题)
意符即表意的字符,指文字系统中那些与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文字符号。跟语音有联系的字符是“声符”;而跟语音、意义都没有联系的字符就是“记号”。
笔画指组成汉字且不间断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
简述文字的演变。(简答题)
从已知最古老的文字来看,最初的字符都是表意的。腓尼基文字是最早的字母式表音文字,腓尼基文字中只有辅音符号,不写出元音符号,因此后来一直被称作“辅音音素(音位)文字”。辅音字母的创造者是腓尼基人。楔形文字的创造者是苏美尔人。
简述文字的起源。(简答题)
我国有种说法,认为文字起源于“结绳”;一般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形成文字的条件是:离散性、音义结合性、组合有序性。
简述文字的演变。(简答题)
从已知最古老的文字来看,最初的字符都是表意的。腓尼基文字是最早的字母式表音文字,腓尼基文字中只有辅音符号,不写出元音符号,因此后来一直被称作“辅音音素(音位)文字”。辅音字母的创造者是腓尼基人。楔形文字的创造者是苏美尔人。
简要说明语言起源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的条件。(简答题)
(1)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
(2)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
(3)社会条件。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了相互交往的迫切需要,即“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
简述“语言转用”的过程。(简答题)
语言转用是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新的单语的过程,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语言转用必然要经过一个双语阶段,没有这个阶段,语言转用就不可能实现。
有人认为“双语现象一定会导致语言的转用”,请简述你的看法。(简答题)
双语现象并非都会导致语言的转用,一个民族兼用其他民族语言的双语现象可能长期、稳定地存在下去,因为语言转用的发生还要受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聚居程度、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如我国的白族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有不少人兼用汉语,但至今仍处于比较稳定的双语阶段。
简要说明语言转用和语言混用的区别。(简答题)
(1)语言转用是在民族接触和融合过程中一个民族的全部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改说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2)语言混合是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的现象,典型的是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
简述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简答题)
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一般经历6个阶段:非自控阶段、咿呀学语阶段、单词阶段、双词阶段、简单句阶段和复杂句阶段。
简述外语教学的听说法。(简答题)
(1)听说法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反应”学说影响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
(2)听说法基本上不使用本族语教学,不大进行语言对比,一般也不讲语法规则。
(3)这种教学法在读写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较弱。
(4)例如,特别注重口语听说训练和句型练习的谈话类教材,就是听说法的一种具体运用。
简述文学语体的划分。(简答题)
⑴国外:抒情作品、叙事作品、戏剧作品;⑵国内:诗歌、戏剧、散文、小说。
简述对偶句的分类。(简答题)
(1)正对:前后两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或相衬;(2)反对:前后两句意义相反或相对;(3)串对:前后两句意义相连,也叫“流水对”。
简述叠用和反复的区别。(简答题)
叠用和反复都是指在一个语言片段中重复使用一些相同的词语甚至相同的句子,叠用是一种修辞手法,反复是一种整句句式。
简要说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及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简答题)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球掌管右半身动作,右半球掌管左半身动作;左半球掌管语言及与语言相关的抽象思维活动,右半球掌管与语言没有必然关系的直观思维活动。
简述语言遗传机制的主要内容。(简答题)
(1)语言遗传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大脑相关部位控制语言功能时,一部分是人先天具有的本能知识,叫语言能力知识或普遍语法,是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是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获得的知识。
(2)另一部分叫语言运用知识或个别语法,是人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学习掌握的。人以大脑中的普遍语法为内因基础,以所处的语言环境为外因条件,最终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和具有完备的语言能力。
失语症。(简答题)
(1)大脑的不同部位受到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统称为“失语症”。
(2)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说的话是“布洛卡失语症”;虽能说出一些词语,但不能构成完整的句子,也听不懂别人说的话,是“维尔尼克失语症”;这两种是最主要的失语症。
(3)失语症还包括不会写过去认识的字的“失写症”,不能读懂本来可以阅读的书面材料的“失语症”,看到东西叫不出名称的“失语症”等。
机器翻译的四个层级。(简答题)
(1)语汇平面的翻译(词对词);(2)句法平面的翻译;(3)语义平面的翻译;(4)语境平面的翻译。目前已经做到的其实只是语汇平面的翻译,而句法和语义平面的翻译尚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语境翻译更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