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名词解释)
元音是指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和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元音又叫母音,元音的 不同主要是因为共鸣器的形状不同。元音都是乐音,有三个特征:(1)发音时,声带振 动,气流利用口腔、鼻腔造成共鸣而不受到任何阻碍。(2)发音时,发音器官的紧张状 态均衡,没有某一部分特别紧张。(3)发音时气流比辅音弱。决定元音音质的原因:舌 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唇形的圆展。
儿化(名词解释)
儿化是指后缀“儿”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 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汉语普通话的儿化韵在语汇、语法、修辞上有一定的作用, 一是可以区别词义,二是可以区别词类,三是表细小及可爱的感情色彩。
异化(名词解释)
语流中相邻的两个原来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音由于受到另一个音的影响而变得 不相同或不相近。 汉语北京话的语流中,“慢慢儿”的实际读音是[mai mar],这种现 象在语音学上就叫异化。
同化(名词解释)
语流中两个邻近的音不相同或不相近,其中一个音受到另一个音的影响而变得相同或 相近。例如:难免[nan 35][miɛn 214]—[nam 35miɛn 214] 看门[k‘an 55][mən 35]-- [k‘am 55mən 35]。
弱化(名词解释)
指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轻声就是一种弱化现象,清辅音弱化为浊辅音,塞音、 塞擦音弱化为擦音。由[p‘ən]变为[fən]就是一种弱化。
脱落(名词解释)
指语速较快的语段里,一些弱化的音脱落。例如:豆[tou]腐[fu]→豆腐[touf],,东 [toŋ]西[ɕi]_东西[toŋɕ]。
语素(名词解释)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不能再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 合体。语素的“有意义”一是指有具体所指,二是指能够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汉语 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语的语素差不多是一个音节和一个汉字,但并不是完全的一 一对应关系。
偏义复合词(名词解释)
一部分语素义脱落,如“人物、窗户”等,虽然包含两个语素,但其中的“物、户” 语素已经脱落,这种复合词为“偏义复合词”。
“语”(名词解释)
“语”是由词构成的固定词组或熟语,“语”是一种特定的集合,因此只能按照本身的 形式特点,大致分为“专有名词、惯用语(习语、俚语)、成语、谚语(俗语)、歇后 语、简缩词语”等几种。
单纯词(名词解释)
单个语素直接成词,可统称为“成词”,而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单纯词的构 成方式:1、直接成词 2、变性成词 3、变形成词
简述语法单位有哪些。(简答题题)
1、语素;2、语素组;3、词;4、词组;5、句子;6、句组(句群、语段和篇章)。
语法手段(名词解释)
一般都根据某些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语法形式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 式的类别就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以分成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即凡 是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法手段,也叫综合性手段;凡是通过结 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句法手段,也叫分析性手段。
语法范畴(名词解释)
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 就叫做“语法范畴”。语法范畴也可以大致分成“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 即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属于词法范畴,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 语法意义属于句法范畴。
语义关系意义(名词解释)
词语在组合中产生的语义上的关系,它是一定的现实关系的概括反映,由这种结构关 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义关系意义。比如“动词+名词”可以有“动作+施事”(来客人 了)、“动作+受事”(喝果汁)、“动作+工具”(吃火锅)、“动作+结果”(写论文)、“动 作+场所”(吃食堂)等各种语义关系意义。“擦皮鞋“属于”动作+受事“;“洗热水 “、”吃大碗”和“写毛笔”都属于“动词+工具”。
词的理性意义(名词解释)
词的理性意义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事物的反映,而且是概括性的反映,其中反映人们 日常的、通俗的理解,称为“通俗意义”,而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往往需要 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知道词语的科学意义,称为“科学意义”。
义项(名词解释)
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是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确定 的。一个词的几个义项之间应该有可以感觉得到的联系,否则这些不同的义项就只能 属于不同的词。
语义场(名词解释)
语义场指若干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 的语义特征。语义场与语言中的上下位词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的事 物范围大,有些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前者 所代表的事物的范围之内,那么它们之间就有上下位的关系,其中所代表的事物范围 大的词叫“上位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
语用(名词解释)
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自源文字(名词解释)
自源文字指独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代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以及中国的 甲骨文等,就是典型的自源文字。古老的独立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都是选择词语作为 制定字符的依据,所以都是“词语文字”。
独体字(名词解释)
传统上把汉字的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
亲属语言(名词解释)
亲属语言一定具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就称作亲属关系。汉语、 壮语、藏语、傣语、苗语、彝语、景颇语等都属于汉藏语系,来源于原始汉藏语,印 欧语系包括拉丁语、日耳曼语、古斯拉夫语等,而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 牙语、罗马尼亚语都来自拉丁语,英语、德语、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 荷兰语都来自日耳曼语,俄语、乌克兰语、保加利亚语、捷克语、波兰语都来自古斯 拉夫语。
社会方言(名词解释)
在一个处在同一地域的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 出不同的特点,行业、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 有可能对语言产生影响,这种语言的变体就称为“社会方言”。社会方言包括行话、隐 语、黑话等。
语言规划(名词解释)
社会和政府对语言文字问题所做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一般被称为“语言规划”。
语言获得(名词解释)
"语言获得”指的是语言作为一种能力不完全是从别人那里学习“得到”的,而是人本 来就具有某种语言能力,也就是通过某种生物遗传机制和大脑内在的作用,才可能真 正“得到”。
儿童语言获得的“天赋说”(名词解释)
“天赋说”以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大脑中存在语言遗传机制”的假设为基 础,认为人的语言知识中的基本类别范畴和语法原则是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得到的, 人经过后天接触的语言环境不断对语言知识进行调整和补充,最后获得完整的语言知 识。
中介语(名词解释)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它 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感性思维(名词解释)
狭义的感性思维是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 感性思维还包括“表象思维”,即能够在人的大脑中唤起表象并在现象中对表象进行加 工改造的活动。如:汽车司机行驶到路口,看见红灯就会马上停车,这是一种感性思 维。
理性思维(名词解释)
理性思维即“语言思维”,也叫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主要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 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活动过程。
口语语体(名词解释)
口语语体就是“像说话“一样的文章语体。可以划分为:谈话体、演说体、讨论体。
书面语体(名词解释)
书面语体就是规范性最高,抽象化程度最高,最正式的语体形式,可以划分为:宣传 体、科学体(最典型)、应用体。
排比句(名词解释)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排比句是一种整句句式,必须是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多句。